啾~~啾~~~啾~~~~(熟悉的電子鳥鈴聲響起)
小變態: W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
照慣例熟悉的開頭,但省略中間一大段。
搭配一首在下推薦的歌一同賞文吧。
「EGOIST – 沒有名字的怪物」
說到寫金斯透客文章這回事,就如貝編所說:每個人都漸漸有他專屬的風格出現。
近期好物養成就看「貝編」
金斯遊記就交給「昏編」
各類裝逼怪雞絲開箱就看「帥國編」
放閃就交給石編跟港編
而在下我自從沒梗之後,就只能亂找東西來寫文囉(哭)。
遙想當年剛進入中金二代店(大遠百專櫃),我舉起了我們帥國編的愛機 Sony a77那一刻,就立刻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有屬於自己的那一個紀錄畫面的機器!
因此,本篇的主角誕生之刻終於來臨。
「背負小片幅原罪的Olympus E-M1 mark III」
底大一級壓死人?
是的,看下圖就可知道,感光元件就是比人家小不少(比全幅以外常見的APS-C都還小一點)。受限於物理特性,論畫質/寬容度……等專業攝影師看重的項目上,O家採用的M43系統都不如人。

In this illustration, compare digital camera sensor sizes: full frame 35mm, APS-C, Micro Four Thirds, 1-inch, 1/1.7″ and 1/2.5” Type. For new digital cameras, a bigger sensor area captures better quality, but requires larger diameter, bulkier lenses.
To optimize the size of a serious travel camera, consider 1-inch Type sensor or up to APS-C sensor size. “Full-frame 35mm” sensor / film size (36 x 24 mm) is a standard for comparison, with a diagonal field-of-view crop factor = 1.0 In comparison, a pocket camera’s 1/2.5” Type sensor crops the light gathering by 6.0x smaller diagonally (with a surface area 35 times smaller than full frame).
而這裡不是要開片幅的戰場,我覺得m43存在的意義。
這位國外的玩家「Vistek」做的評測與說明就非常的明確且中立,在下非常喜歡他前言部分的一個論述:
Somebody of you may be attempted to say that Full Frame is objectively better, but I want to CHALLENGE you by saying better than what and in what way?
若有花點時間看影片的看倌們就知道,m43存在的意義在於售價、體積,以及重量上的平衡。就如同O家的標語:「BREAK FREE FORM HEAVY GEAR」。
而Olympus會走著這樣的路線,就是因為O家的傳奇工程師米谷美久的理念。
以下節錄至「Cool3c文章」的部分內容:
Olympus 決定在原本的 FTS ( 43 系統)以外投入採用無反光鏡設計的 MFTS ( M43 )系統已有十年,當初做出這樣決策的關鍵,是由於 Olympus 以設計出 OM 與 Pen 等底片相機的傳奇工程師米谷美久先生的名言,讓 Olympus 投入前無古人的無反光鏡系統;米谷先生曾說過:” 假若有你很想樣的東西,但市面上沒有,就把它製造出來就可以;如果你想要的東西哪邊有賣的話,那我們買下來就可以,沒有必要去做 “,做出不追隨潮流且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,成為 Olympus 當前產品設計最重要的理念基礎。
同時米谷先生的另一具名言,也進一步影響 Olympus 追求高機動性系統的堅持,”不帶相機外出拍照就失去其意義;只要帶著它才能找到按下快門的機會;無論你傭有多好的功能,因又大又重,為了帶不帶而猶豫不決,最終還是拍不到好的照片”;Olympus 賦予旗下 M43 相機與鏡頭的最大價值,就是要實現高機動性、高可靠與高畫質的系統,不少人當詢問過 Olympus 為何不投入更大片幅的機身研發,也是因為它們堅守微型化可攜的高成相品質系統,在考慮更大片幅的光學設計幾乎沒有微縮化的可能性下,當前 Olympus 將持續追求 M43 系統的極致。
(米谷美久先生)
壓垮我最後一根稻草的,其實是我們國內m43攝影神人「里卡豆」的作品,詳細大家可以花點時間看看他的blog「攝事23.5度」。下圖是里卡豆大出的東京攝點筆記,在下已經購入一本來拜讀了。
而最初接觸O家,其實是被帥國編領著跑去隔壁棟的新光三越法雅客,被帥國編推薦玩現場的展示機O家的E-M5系列。購入本篇主角之前,我是有跟網友購入二手的E-m5 markII的。不過像我這樣的粗人,還是習慣大台一點點的去增加握持感。
(E-m5與E-m1的差異)
E-m1 markIII也許是現在無限接近m43機皇的機身沒錯。
為什麼是無限接近? 因為在去年大家期待著E-m1 markIII來臨之時,O家跌破大家眼鏡,出了個內建垂直手把與目前唯一內建AI識別的小怪獸「E-m1x」。
O家相機還有一個特色,就是長得好看!
如同里卡豆大講的:「拍不贏沒關係,但顏質不能輸。」出門逛街都是背著當配件,別人追求高像素,我們追求的是妹子高關注(羞)。
(銀機超美,但怎麼老是一開始都只有黑機可選……)
這類顏質高經典老味相機,好處就是外觀經典雋永。
除了首圖外,其實在下用的照片都是上一代E-m1 markII的。
甚至拿出第一代E-m1可能都不太能讓大家一眼辨識出來,見下圖。
而這次的三代到底外觀差再哪呢?
終於輪到主角開箱啦,O家的盒子我認為也算是顏值偏高的。
且在現在環保意識的抬頭下,也不至於過度包裝。
如果上面的機身照都無法讓各位一眼分出一~三代的差異,這邊就開門見山法。
三代加入了機身銘牌啦!這就是這次最好的分辨點!
我想相機最重要的就是拍照了,紀錄那感動的一瞬間。
因此一向比較反骨的我,也是覺得盡量直出就好(其實是懶+不太會調色)。
剛到手隨手拍一下中金店景。
其實到手後一直想著「寬容度」低是怎麼回事,畢竟這是在下第一台的可換鏡頭(準)專業級相機。某天無聊就跑去附近公園找對比反差大的景拍,順手練習一下調曲線。
其實我還是無法理解寬容度的差異,可能當某天在下拿取全幅的那一刻才能理解了。但我想那也是若干年後的事情了,甚至有可能像帥國編一樣鍾愛「富士色」而轉投到FujiFilm的懷抱。
在這全片幅相機軍備競賽的時代,消費者就是最大的受益者。
而願意用心去經營小眾系統市場的廠商,都值得給予支持。
那麼各位金斯透客的看倌們,我們下次見囉。
No Comments